博盈证券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记者走进95岁的抗战老兵沙吉秀在云南曲靖的家中,几枚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这些勋章背后,是一位通信兵的烽火记忆,更是一个家庭三代人接力从军、用生命践行报国誓言的动人故事。
烽火少年
14岁从军,父亲是引路人
“我当兵那年才14岁,是父亲亲手把我送进部队的。”沙吉秀摩挲着泛黄的《革命烈士证明书》,声音哽咽。1944年,14岁的沙吉秀被在胶东军区东海独立团工作的父亲带到部队,成为一名通信兵。
“把这边的信传到那边博盈证券,告诉战友们敌人的情况,让战友们知道该往哪儿冲、该怎么防。”老人的话语朴实无华,却道出了通信兵在战场上的关键作用——在没有先进通信设备的年代,他们是连接各作战单位的“生命线”。
1946年,沙吉秀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。父亲的牺牲,让沙吉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在一起。这种信念,如同种子般在沙吉秀的家族中生根发芽。
信念传承
从战场到军营的家族接力
“我父亲于1944年投身革命抗击日寇,他的勇气和信念,是我们一辈子的榜样。”沙吉秀的长子沙宏回忆道。受父亲的影响,他也穿上了空军军装,在部队服役多年。而沙吉秀的弟弟也曾是一名海军战士,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。
在沙宏的记忆里,父亲很少提及他在战争年代的功绩。“直到我们在山东乳山县县志办编制的《乳山游子》中看到相关信息,才知道他在革命期间荣立过7次三等功。”沙宏说博盈证券,父亲总告诫他们:“父辈的功劳是父辈的,你们要靠自己的本事立足。”
一次观看抗战剧时,沙吉秀罕见地提起往事:“我曾看管一名日本军医俘虏。当时部队缺药,我每天给他送饭、跟他讲道理,最后,这名军医被打动了,主动帮我们救治伤员。”沙宏说,父亲对此事的总结是:“正义总能让人心服。”
家风永驻
“工作狂”背后的忠诚底色
1956年,沙吉秀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作,军人的严谨和执着丝毫未减。“他就是个‘工作狂’,家里4个孩子都是我拉扯大的,他从没开过家长会。”妻子刘翠芳谈起丈夫,语气中有埋怨,更有心疼。“有时候,他生病了还坚持去单位,我说他‘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’,他却说‘比起牺牲的战友,我这点病算什么’。”
尽管聚少离多,刘翠芳却理解丈夫的执着。“他心里装着工作,装着部队,我知道那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。”如今,95岁的沙吉秀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,坚持看新闻、读报纸,关心国家大事。在他的影响下,这个军人世家的后代们,无论是否穿军装,都将“报国”二字刻在心里。
从胶东战场上的烽火少年,到子孙绕膝的九旬老人,沙吉秀用一生诠释着“赤子之心”的含义。而一家三代从军报国的故事,正是千万个爱国家庭的缩影——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坚守与传承,让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。
开屏新闻记者蒋琼波通讯员张袁子奇张懿摄影报道
一审高伟
责任校对杨飏
主编武熙智博盈证券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